庭院常种桑树梓树。古时候,人们常在住宅旁栽种桑树以养蚕,种梓树以制作器具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记载有:“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”后来人们借用“桑梓”指故乡家园。
典故:
古人为了穿衣,家家种桑植麻。《孟子》曰: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”所以“桑麻”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,唐朝诗人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诗,就有“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”的句子。
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,《诗经·小雅》中说“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”,是说桑与梓,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,后来“桑梓”就用来做“故乡”的代称。
因为古代人们喜欢在住所周围种上桑树和梓树。
桑梓比喻故乡。
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以养蚕,种梓树以制作器具。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,要对它表示敬意。即使是出门在外,身处客乡异地,也会在心目中,把它们当作是生养自己的故乡的形象、标志和象征。久而久之,大家就把“桑梓”用来指代自己的家乡了。
语本《诗经.小雅.小弁》:“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”后借指故乡家园。《文选.张衡.南都赋》:“永世克孝,怀桑梓焉。”唐.柳宗元《闻黄鹂》诗:“乡禽何事亦来此?令我生心忆桑梓。”也作「梓里」。
在我国古代桑、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。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,果可以食用和酿酒,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,皮可以用来造纸,叶、果、枝、根、皮皆可以入药。而梓树的嫩叶可食,皮是一种中药(名为梓白皮),木材轻软耐朽,是制作家具、乐器、棺材的美材。此外,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,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。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、食、住、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,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,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。除此之外,在我国古代,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,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。这一点从汉末陈琳《为袁绍檄豫州》一文中的“又梁孝王,先帝母昆,坟陵尊显;松柏桑梓,犹宜肃恭”中可得到印证。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,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、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,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。由于以上原因,久而久之,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,“桑梓”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。
扩展资料
古诗中的“桑梓”满江红·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宋代:史达祖缓辔西风,叹三宿、迟迟行客。桑梓外,锄耰渐入,柳坊花陌。双阙远腾龙凤影,九门空锁鸳鸾翼。更无人擫笛傍宫墙,苔花碧。天相汉,民怀国。天厌虏,臣离德。趁建瓴一举,并收鳌极。老子岂无经世术,诗人不预平戎策。办一襟风月看升平,吟春色。译文马缰轻勒,西风伴送我这个使金行客。虽已三天,我仍行道迟迟,留恋故都风物。汴京是我的家乡,黍离麦秀之地,曾是繁华街陌。远眺双阙龙凤影,宫内空剩鸳鸾阁。再也没有人,持笛天津桥,傍宫阙。眼前只见苔花碧。天助我大汉,人民怀念宋朝;金虏当灭,他们的臣子都离心离德。愿王师,泰山压顶行天讨,快收复故国。老夫空有救国术,却无由得献平戎策。只新诗准备,待河清海晏,祖国统一。我放开歌喉,吟唱春色。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,免费分享生活经验和体育知识,如侵权请告知删除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pfnauto.com/article/118121.html